爱上海:【节气·健康科普】惊蛰动起来:运动康复医学视角下的春日生机指南
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,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,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“惊蛰”。此时春雷乍响,蛰伏的昆虫与动物被唤醒,万物进入生长加速期爱上海。在中医理论中,惊蛰标志着人体阳气升发、肝气旺盛的时节,也是运动康复的黄金窗口。从运动医学角度看,科学的春季运动不仅能顺应自然规律,还能预防慢性病、修复亚健康状态,尤其适合中老年人、久坐族、慢性病患者及青少年等不同人群。
惊蛰的运动康复原理
——自然与身体的共振
阳气升发,激活代谢
惊蛰后日照时间增长,人体褪黑素分泌减少,血清素水平上升,情绪和代谢能力随之增强。此时适度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,促进冬季堆积的代谢废物排出,改善“春困”状态。
肝气调达,预防慢性病
中医认为“春应肝”,肝主疏泄,与筋膜、韧带功能密切相关。春季运动可缓解肝郁气滞,预防肩颈僵硬、腰肌劳损等问题。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,惊蛰前后坚持有氧运动,可使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平均降低5-8mmHg(《运动医学杂志》,2021)。
温差刺激,增强免疫力
惊蛰时节昼夜温差可达10℃以上,适度户外运动能刺激人体产生更多免疫细胞,提升呼吸道黏膜防御力,降低流感风险。
——康复医学的四大原则
循序渐进,避免“过激”运动
风险点:冬季运动量减少后,肌肉力量与关节稳定性下降,若惊蛰后贸然进行高强度运动(如长跑、球类),易导致肌腱炎、韧带拉伤。
建议:以低强度有氧运动(快走、骑行)结合动态拉伸开始,每周逐渐增加10%的运动量。
注重筋膜放松与关节活化
康复医学视角:冬季寒冷易使筋膜粘连,春季需通过泡沫轴放松、瑜伽拉伸改善肌肉弹性爱上海官网。推荐“猫牛式”“脊柱旋转”等动作活化胸椎、腰椎。
图为|脊柱旋转图解
特殊人群注意:老年人可练习太极、八段锦,通过缓慢动作增强关节活动度;久坐族需重点放松髋屈肌群与胸大肌。
强化核心,预防运动损伤
核心肌群的作用:稳定的核心能减少跑步、跳跃时对膝关节、踝关节的冲击。惊蛰时节可加入平板支撑、鸟狗式等训练。
图为|鸟狗式图解
儿童青少年:此阶段骨骼生长快,需通过跳绳、摸高等纵向运动刺激生长板,同时强化臀腿力量预防运动损伤。
利用自然环境,调节神经功能
科学依据:阳光中的紫外线促进维生素D合成,有助于钙吸收和肌肉功能;户外徒步、登山等运动可刺激本体感觉,改善冬季久居室内导致的平衡能力下降。
心理康复价值:绿色环境能降低皮质醇水平,缓解焦虑,尤其适合高压人群。
四类人群惊蛰运动处方
中老年人|柔缓运动,养护关节
推荐项目: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水中健走 ,配合5-10分钟热身,避免关节损伤。
医学依据:春季关节滑液分泌增加,配合低冲击运动可改善骨关节炎症状。研究显示,每周3次太极拳训练,6个月后膝关节疼痛减轻40%(《康复医学研究》,2022)。
图为|八段锦部分动作
☞运动康复的重点注意
预防跌倒:单腿站立练习(扶墙)、踝泵运动增强足踝稳定性。另外,社区广场舞建议选择节奏适中、转向动作少的曲目,减少膝关节扭转风险。
注意事项:清晨气温较低时建议室内活动,避免血管骤然收缩引发心脑血管意外。
办公室久坐族|动态拉伸,修复脊柱上海新茶工作室
工作时推荐项目:
猫牛式:激活胸椎灵活性,改善圆肩驼背 。
图为|猫牛式图解
靠墙天使:纠正头前倾,预防颈椎病 (背部贴墙,手臂上下滑动)。
图为|靠墙天使图解
周末时推荐运动:
呼吸训练:腹式呼吸配合肩颈放松操,缓解交感神经过度兴奋。
图为|呼吸训练图解
另外,可尝试户外骑行,配合间歇训练(如30秒快骑+1分钟慢骑),提升心肺功能。
运动效果:每工作1小时完成5分钟拉伸,可降低32%的腰椎间盘突出风险,办公室微运动可减少34%的腰痛发生率。(WHO,2023)。
慢性病患者|靶向训练,量力而行
•膝关节炎、肩周炎:避免爬楼梯、甩肩等加重关节负荷的动作,改为水中步行或抗阻带训练。
图为|抗阻训练图解
●高血压患者:优先选择匀速运动(如快走、骑行),避免爆发性动作导致血压骤升。
●糖尿病患者:建议餐后1小时进行中等强度运动,配合阻抗训练增加肌肉葡萄糖摄取量。采用间歇性训练(如快走+慢走交替),提升胰岛素敏感性。
●呼吸系统疾病患者:采用腹式呼吸结合上肢伸展运动,增强膈肌力量。
(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需随身携带药物,运动前后监测血压、血糖,结合体医中心的健康监测服务调整方案。避免空腹或服药后立即运动。)
儿童青少年|趣味运动,促进生长
科学建议:惊蛰后紫外线强度增至冬季2倍,每天10:00-15:00进行30分钟户外多进行摸高跳、障碍跑等趣味性运动,促进骨骼发育,可刺激生长板细胞增殖,维生素D合成效率提升60%。
运动前动态热身需包含“高抬腿”“弓步转体”等动作,避免运动拉伤。
惊蛰运动康复医学提示
采用“速干内衣+保暖层+防风外套”组合,避免运动后汗液蒸发带走热量。另提示,雨后户外运动需选择防滑鞋,避免湿地摔倒。
图为|三层穿衣法图解
补水加“甘味”
运动后饮用柠檬蜂蜜水(水温40℃),既补充电解质又符合中医“春日省酸增甘”原则,避免生冷饮食加重脾胃负担。
增加富含镁的食物(菠菜、坚果),缓解运动后肌肉痉挛;补充Omega-3脂肪酸(深海鱼)降低运动性炎症反应。
警惕“倒春寒”损伤
突然降温时,运动前热身时间需延长至15分钟,重点激活腰部与下肢肌肉群。
睡眠协同效应
配合惊蛰早睡早起规律,运动时间尽量安排在日出后,避免夜间运动扰动阳气,干扰睡眠周期。
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融合
古人强调惊蛰“动而不过”,现代运动医学通过可穿戴设备将其量化:
●普通人群每日步数6000-8000步为宜;
●运动时心率控制在(220-年龄)×60% ;
●运动后血氧饱和度不应低于94%(健康人群参考值)。
(另外如运动能力达不到,可减少,循序渐进,勿强求。)
仁济医院宝山分院
“体医融合”运动康复中心
仁济医院宝山分院康复科成立了上海市二级医院首家“体医融合”运动康复中心,依托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多学科团队,针对六大群体,开展九项工作。大群体包括青少年群体、妇女群体、老年群体、疾病群体、运动损伤群体、专业运动员和运动比赛群体。
九项工作包括:健康科普教育、健康义诊、健康宣传、运动指导、运动处方、社区联动、赛事保障、健康运动筛查评估、多学科诊治。运动是良医,康复医学是预防病伤残、转归疾病、功能恢复重建、回归社会工作生活的重要临床医学学科上海各区新茶工作室。为健康中国2030、健康上海行动(2019-2030)书写浓重一笔。
顺应天时,科学重启:惊蛰不仅是大自然的闹钟,更是人体机能的重启键。从康复医学视角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,既能预防“冬藏”积压的健康隐患,又能为全年体质提升奠定基础。不妨从今日起制定一份个性化运动计划,这个春天,让我们循着惊蛰的雷声,用科学运动唤醒身体的无限生机上海养生网。
(小贴士:运动康复中心通过医学评估(如心肺功能测试、关节活动度筛查),为每个人定制“运动处方”,避免盲目锻炼的风险;运动后若出现持续疼痛、胸闷等,请及时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时机。)
原标题:《【节气·健康科普】惊蛰动起来:运动康复医学视角下的春日生机指南》
上海新茶工作室联系方式